微硅粉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1)、产品包装规格为:20kg/袋、900kg/袋。
(2)、产品应在单调、避雨、遮阳的环境中寄存。产品遇水结块活性损失。遏止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以免包装袋风化,产品外洒。
(3)、本产品不属风险品,运输可按《非风险品规则》办理。
(4)、我公司可依据您对微硅粉以及加密微硅粉采购数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发货方式或协商处置!保证硅粉平安、准时抵达您指定的地点。(注:微硅粉即硅灰)
【微硅粉掺加办法】
(2)、微硅粉混凝土及浇注料应由实验室作出施工配合比。严厉依照配合比施工。在硅灰混凝土的搅拌中硅灰应在骨料投料之后立刻参与搅拌机。
微硅粉参与方式有两种程序: ①投入骨料,随后投入硅灰、水泥干拌后,再参与水和其它外加剂。②投入粗骨料 75%水 硅灰 50%细骨料,搅拌15-30秒,然后投入水泥 外加剂 50%细骨料 25%水,搅拌至平均。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延长20-25%或50-60秒。切忌将硅粉参与已拌和的混凝土中。 一是标准不高。虽然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国总建筑面积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部分业主和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标识的追捧,多缘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自主而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的投资商、建造商并不多见。
二是导向性不强。行业现有的评价认证体系并不是建立在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是推荐性技术标准,而非强制性技术标准。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主要也集中在建设、交付阶段,导致企业实施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标准来推广,这一方面导致开发商对“绿色建筑”不热衷,使“绿色建筑”局限在装修和设备的使用上,另一方面也导致多数“绿色建筑”在后期运营阶段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体系不完善。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出台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导致绿色规划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在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系统性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仍然缺位;在运维阶段,建筑能耗的考核标准模糊;在建筑拆除阶段,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仍待提高。 第一,将大批量用灰项目放在首位,几十年来建材制品、筑路、商品混凝土等一些传统项目仍是主要用灰途径,并不过时,更不能放弃。例如在商品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有的企业,因找不到粉煤灰而烦恼。
第二,关于高附加值问题。从国家层面考虑,我国南北差异很大,发达程度各异。粉煤灰利用的重点应在大用量、可持续、易加工、因地制宜、低成本上。将“高附加值”作为重点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第三,关于在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问题。要综合考虑是否符合国家的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大政方针。试想,铝提出来了,剩下的废渣能吃干榨尽吗?成本如何?是否形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省了袜子费了鞋子”的问题。
第四,关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粉煤灰利用量和利用率是多是少,是高是低,要通过企业来体现。政策一大堆,落实不了形成虚设,据了解,有的企业由于优惠政策落实不了,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