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灰是生产金属硅或硅铁合金时回收的副产品,不团聚,中空球状,活性好;具有良好的触变性和一定的凝聚性,微硅粉使用时要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硅灰遇水后产生凝聚结合,形成羟基,经自然养护和干燥脱水后形成硅氧烷网状结构,从而发生硬化。
在不定型耐火浇注料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硅灰,对于降低加水量、降低浇注料气孔率、提高其中温强度贡献很大。随着硅灰加入量的增加,浇注料流动性增强、气孔率降低、常温耐压强度增大,l 500℃×3h烧后强度增加。
由于硅灰粒度较细,充填到浇注料较大颗粒之间的间隙中,使大量的填隙水被释放出来形成游离水,从而使浇注料的流动性得到改善,气孔率降低,常温强度增加。
但其加入量过量时,由于其表面活性大,易形成絮凝结构,使浆体的屈服力和粘度上升,表现为对浇注料流动性的改善幅度不大,甚至使浇注料流动性变差。
同时,由于硅灰的主要成分是SiO2,且杂质含量较多,当其加入量过高时易降低浇注料的高温性能。通过试验物理指标可知,硅灰的加入量为5%是最为合适,但还要考虑一个季节性因素,夏季的加入量应该比冬季少约1.5%。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提出,2017年中央企业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73万吨。各地也在结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要求,通过兼并重组和减量置换的方式在积极响应号召。
煤炭大省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是2017年的首要工作重点,去产能继续加码,仍将实施减量置换、减量重组、提高单产、减人增效,关闭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左右。
有着“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计划2017年关闭煤矿120处,化解过剩产能1500万吨。
湖北更是首个提出在两年内关闭全部煤炭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其后续还将退出约1200万吨的产能。
产煤大区内蒙古2016年已逐渐淘汰了一大批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无保障的小煤矿,2017年设定的去产能目标为120万吨,10年内还将实现煤矿数量减少790处,同期产能增加6.4亿吨。
河南、河北、吉林、云南设定的2017年煤炭去产能目标则分别为2000万吨、742万吨、314万吨、154万吨。首先,煤价是从2016年的高价(741元/吨)直线下落,但并未落到底(短期内这个底是指:5500大卡环渤海FOB价在550元/吨),虽说正逢年关,众多小煤矿陆续停产,但是大家都知道煤价现在还处在一个相对高点(597元/吨)。
2017年1月不仅先进产能满负荷生产,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信息化时代的指引下,部分公布停产的矿因看好煤价也在借机生产,正常生产矿井也有超产的,因此,实际产量应该远远超过可控产量。
其次,贸易商因煤价一直下跌,像往年一样期望春节前那一涨的到来(遗憾的是,迟迟未到),囤货也不少。
再次,下游需求减量较多。虽然近期治霾压力减少了,下游生产有恢复现象,但短期内对动力煤消费影响不大。从动力煤供需对比图可以看出,2016年11月动力煤供需差年度首次大于零,而且12月份亦如此。
2016年9月开始,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利润由正转负,而期望已久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又因标杆上网电价调整水平不足每千瓦时0.20分钱(实际0.18分/千瓦时)而不启动,同时电力需求侧改革的风又吹遍了全国各地。
这意味着除非两大因素发生重大调整:(1)售出更多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增加,减少弃电率;(2)煤炭价格下降到合理水平。否则2017年发电集团亏损依旧。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不能退、不能去,在我国更不能退、更不能去。近些年,我们一些企业和经济领域“脱实向虚”倾向,不少地区和部门“重虚轻实”苗头,值得重视。比较突出的是,早些时候就有不少企业热衷于依托雄厚资本和巨额资金,炒作房地产;有的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还有的热衷于上市“圈钱”,反复定向增发、减持套现、抽逃资本。
同时,一些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宝贵的发展资源离开实体经济,争先恐后转入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总量膨胀、利润膨胀,甚至形成了罕见的“暴利”。在一个年度里对中国企业500强的统计显示,仅5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35.6%,而266家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只占18.8%;5大行利润总额几乎是所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这还没有将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利润纳入统计分析。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虚”和“实”紧密相联,不可或缺。只是两者关系非常复杂、很难把握,处理好了对实体经济有益,处理不好则有害。稍不留神,还会掉入“虚拟化陷阱”,重蹈欧美之覆辙。